【风险提示】谨防“代理退保”背后的陷阱
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时间:2020-05-22 10:11
  “保险公司”或“内部人士”热心来电为你代办退保,转投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或者保单贷款获利,你会心动吗?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不少非法集资手法频频改头换面,打着保险旗号的“李鬼”或许已经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4月24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市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以“全额退保”、“高额收益”为诱饵,假借保险机构或内部人员名义,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或者保单贷款获取资金,致使消费者失去保险保障,理财公司一旦“爆雷”或“跑路”,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追回,维权道路漫长。

  “高收益”诱惑

  理财公司代办退保转投理财

  2019年11月,某保险公司客户刘女士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邀约客户持保单前往对方公司办理“利息补偿”或“红利升级”业务。随后,刘女士接到短信提醒“预约成功”、“需携带有效保单、身份证到公司办理分红核算业务”。刘女士按照短信地址前往该公司办公地点,发现其并非保险公司,接待人员称该公司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办理“红利提升”、“利息补偿”、“保单贷款”业务,并表示可以为刘女士代办“全额退保”转投“高收益”理财项目。

  曾从事过金融工作的刘女士警觉地就此情况电话咨询了当地保险行业协会。经调查,该公司并非专业保险机构,而是打着保险旗号的理财公司,该公司声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更是涉及非法集资项目,相关部门已介入进行了处理。

  “内部关系”承诺

  10天100%给你“全额退保”

  2020年3月,保险消费者“赵某”通过电话方式向市保险行业协会投诉某寿险公司,称该公司代理人在向其推销保险产品时涉嫌销售误导,要求全额退保。在工作人员了解详细情况时,“赵某”竟对自己个人信息含糊不清。

  为确保投诉真实性,市保险行业协会通过保险公司联系上了客户赵某本人。经深入了解,赵某此前投保了一份长期寿险,但因为债务原因陷入经济困境。赵某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则代理“全额退保”的信息,通过加微信认识了发布信息的周某,周某表示只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号、手机卡、保单即可,可通过“内部关系”10天内确保100%退保成功,条件是:先收取赵某定金800元,事成之后再收取退费金额的30%作为佣金。按照约定支付定金后,赵某将相关资料邮寄给周某,对其后续具体操作情况一概不知情。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赵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忽悠了,而此时周某的电话却再也无法接通了。

  “在前面这个案例中,幸亏刘女士进行了电话咨询,不然她不但会失去正常保险保障,而且还有资金受损的风险;而后面的案例中,赵某不但资金受到损失,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面临的风险将更大。”市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千万不要相信有人承诺的所谓“高收益”的“全额退保”转投“高收益”理财项目。此类风险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急需资金或有购买理财保险意愿的人群为特定目标;二是以“高额收益”或“全额退保”为诱饵;三是假借保险机构及代理退保名义联系或邀约客户;四是以套取资金、转购非法理财产品为最终目的;五是最终结果为消费者资金损失。

  日前,国家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发布了《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那么,已购买了保险的消费者有何该如何防范此类”代理退保”的风险呢?对此,南阳市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谨防打着保险旗号的“李鬼”,规避您的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在办理保险相关业务时可做到三问:

  一问自己是否了解“退保”的高成本。正常退保消费者需要承担退保损失,且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一旦退保,保险相应的功能也无从发挥。如果销售人员鼓动“退保”,消费者应当充分考虑为之付出的高额成本,不可轻信任何人的代理“全额退保”许诺,他们是“真维权”还是在假借维权之名牟利?

  二问是否了解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高风险。销售人员推销此类产品大都以“高收益”为噱头,但此类产品经营机构大都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产品也非有关部门审批或备案的正规产品,风险极高,有的甚至构成金融诈骗或非法集资。在购买此类产品时,消费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以免蒙受巨大损失。

  三问缴纳保费前要问自己是否了解购买保险产品的正确支付方式。目前,办理所有保险业务的费用支付方式当前均已实现零现金,任何以现金或转入非保险公司专用帐户的行为均存在欺诈风险。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